在4月21日举行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“光影未来”电影科技单元“动画电影科技论坛”上,一场主题为“人工智能+”视阈下技术与艺术融合创新的圆桌对话吸引了诸多专家学者、动画制作人和影视教育者的目光。把握动画艺术的时代脉搏,共同展望动画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。现将对话嘉宾的核心观点摘要刊发,以飨读者。
圆桌对话(二)现场
主持人:李中秋,国际动画协会副主席
人工智能在技术和艺术上对现今影视工业、影视文化、影视科技以及影视人才培养上有着深远影响,甚至对文化,直至虚拟数字人都产生影响,围绕“人工智能+”视阈下的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创新这一主题,请各位嘉宾深入探讨这一影响。
张志勇认为,AI技术的应用使得行业在探索成本效益与创作自由之间取得了平衡。在动画制作方面,正通过引入AI技术,探索动画制作的新边界,同时保持对创作自由的尊重和追求。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,动画制作领域开始尝试将AI应用于剧本创作、角色配音以及视频生成等多个环节。行业内关注能够持续发展、适应未来变化的技术,以减少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成本压力。
尽管AI技术在动作捕捉上显示出巨大潜力,张志勇并不认为它会取代传统的动画师。相反, AI是强大的技术工具,虽然能提高工作效能、降低生产成本,但是动画制作应更多关注点回归到创作本身,关注动画是否符合角色性格和创作需求,以及观众的接受度。动画影视最终的创作方向和决策仍然需要人类艺术家的判断和创意。
金句总结:拥抱人工智能,保持创作的初心。
李本涨引用了“君子信非异也,善举假于物也”的古语,强调AI应被视为辅助人类的工具,而非替代者。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对AI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应用态度。通过AI技术重新审视和定义万物。
李本涨说,在审美上中西方存在着差异。西方倾向于其自身的审美方式,而我们则致力于展现中国美感。AIGC技术能够为设计师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创作能力,从而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。在自媒体时代,无界AI相信,AIGC技术能够使每个人都成为创作者和艺术家。通过提供易于使用的AIGC工具,创造一个每个人都能表达创意和艺术才能的未来。
金句总结:“我思故我在”,AI再强大也没有办法模仿人类情感和思考,相信自己拥抱AI创造更美好的未来。
翁冬冬认为,尽管视频产业在长视频、短视频和短剧等多个领域已无死角,但三维影像技术的兴起将为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。随着新技术的迭代和显示设备的更新,三维显示设备的清晰度和价格已经达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。这将推动三维可交互视频的发展,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互动感受。尽管三维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,但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。
翁冬冬解释说,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,难度是几何级数的增加,我们需要大量的辅助工具和体系来帮助我们完成这一过程。AIGC技术的出现,为2D艺术创作带来了挑战,同时也为3D内容生产提供了新的机遇。未来2D、3D和4D内容的生产创作,将越来越多地采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(AIGC)技术方式,这将极大地改变内容生产和消费的方式。
金句总结:人工智能来了,今天我们上车更合适,明年上车可能就晚了。
何振辉说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,如OpenAI的ChatGPT等,教育领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,以确保学生能够提高对这些软件应用的分析能力。开运体育,开运体育官网将这一新课程用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、文化艺术修养以及制作技术能力,以支撑他们的创作活动。与新西兰媒体学院联合打造创新创业实践课程,培养能够掌握最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动画和影视人才。这一合作标志着传统动画与影视教育的一次重大转型,以适应人工智能在创意产业中的快速普及。
何振辉表示,为了应对行业技术的快速变化,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不断升级和调整,培养出既优秀又全面、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才,以满足未来创意产业的需求。
金句总结:“+人”比较合适,因为人是创作的根本,有人主导的创作才有温度、有灵魂。
张乾认为,通过将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和产品开发,努力缩小传统教学与产业之间的差距,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。如果教学内容不能紧跟产业核心,学生可能会在毕业后与市场需求出现较大偏差。在教学和科研中应当注重两者的结合,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引擎,再将引擎应用于教学,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,形成技术与教育的良性互动。从虚拟现实到元宇宙,再到人工智能,这些技术并非相互冲突,而是相互促进。特别是在苹果推出的vision Pro等硬件设备的支持下,混合现实、元宇宙和个性化形象得到了更好的融合,预示着人工智能将在游戏和电影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金句总结:有人才有“人工智能”,希望大家都能乘上“人工智能”这趟飞速行驶的列车。